top of page

身體神學 ── 《Inhell, exhale》Official Music Video



歌詞︰

曲:Emily Lee@Double Plus Ungood

詞:樂@Double Plus Ungood

編:Sunny Lai@Double Plus Ungood


鈴幾聲放下美夢 不甘心也要趕路

沿路美好 每日誰亦遇到

呼吸放慢 誰停低 總領會得到


田野草青撲鼻 搖曳風中木棉 沿著那小飛雀 看白雲在轉動

沿途大風刮亂我面容 吹得肚子很痛

其實再多感官 不懂去放鬆


忘掉了珍惜 宇宙無邊一切 盡我感官驚嘆著小細節 

全部靠耳口眼鼻四肢 

讓我realise我就是這一秒活過  

請珍惜當下 思想放下 全力呼吸索一下


嬲豬 心猛烈跳動 揸緊手臂要揮動

沉寂創傷 滲在無言動作

不觸碰 未能回想 千百萬傷痛


屏幕有新宇宙 能獨享很自由

如坐過山飛車 每日情緒傾瀉

無情地刻進面罩臉龐 呼吸也都失喪 

情感很多 深刻有幾多?


忘記了關心 每步伐的感覺 在每刻看守照料

小線索 從內裏迷宮發現更多

是我身體與內在的感覺  微妙默契反映著

偷窺我內 萬變色彩正奔放


能夠有身體 放下繁複思緒 就意識一生意義

唞下氣 存在要養好這肉血軀

就算Jesus Christ 靠著肉身拯救 

是我主不解奧妙

思考到攰 就放鬆feel下 睇下



作者的話︰ 樂@Double Plus Ungood

《Inhell,exhale 解說》


Inhale吸入,Exhale呼出。

不知道在螢幕前的你,有沒有注意到你正在呼吸?

假如此刻停止呼吸,其實我們甚麼都不是。


在都市繁忙的生活中,事情排山倒海,需要我們立即應付,處理;我們被拖着應對生活的大小事情,呼吸也自然急促起來。


上班路旁的小花

車站仰望的雲朵

好食的沙嗲牛肉麵


我們有沒有細味這些生活細節呢?還是只想著掙錢生存,趕到目的地,根本無暇欣賞?


信仰生活,我們強調「做」事工,「思考」信仰問題,或許有很多鴻圖偉略很想完成,但我們有沒有留意:


身邊人的臉龐

每滴淚水的溫度

疲倦的膊頭和身軀


對於神學而言,我們往往十分強調理性,思辯,但其實五感,呼吸都是很重要身體元素,是我們存在,思考的基礎。哲學家康德十分強調理性,但同時強調經驗世界是人類吸收一切概念以先的單位。[1]我們的感知,對世界的認識,也建基在我們的經驗上。今天,其實身體在我們的信仰,生命中有不同的意義,至少能讓我們更認識自己:即上主的創造。


我們感動,傷心,喜悅都會影響我們的不同身體部份的溫度;反之,當我們停下來感受身體的溫度時,亦能側面了解我們暗在,冰封的情感。[2]當人經歷創傷後,我們的身體有記憶,當區的功能會受影響。(例如失語/不能行動)甚至某些動作,氣味也能攪動我們的情緒,生理反應。今天社會節奏急促,大量未能明狀的情緒與混沌充斥在身體內,令我們既不舒服又停不下來。 [3]另外,互聯網,手機讓我們吸入了大量資訊,情緒因而不停被衝擊,起伏不斷,造成精神上的肚瀉,乏力面對真實的世界。


但這並非沒有出路;在不同的臨床醫療及精神健康領域的心理治療和身體檢索(Body Scaning)中,如生命自覺(Foucsing)/靜觀(mindfulness)等,呼吸都是一種停下來,重新調整步伐的方法;甚至能夠連繫和調整到身心問題的隱藏原因。現代不少心理治療法都是以呼吸起步,感受浮現在身體的隱藏訊息,從而逆向處理創傷對人的影響。在我們的信仰傳統,例如在中世紀教父時期的靜默主義,正是以呼吸進入主動的靜默,讓思想和身體全然與上主契合,達至身心靈的健康平衡,恢復與上主的關係與其創造的本相。


當我們強調歸入同一基督身體,互為肢體時;我們有否觀察過他者身體,也包括自己的身體,正在經歷甚麼,以致我們能更真誠地面對我們的生命?在後現代的神學研究中,不同人的身體經歷都能豐富我們對上主心意的理解。如父權主義下被壓迫的女性,傷殘,多元性別種族的身體,有不同的體現,影響他們的認知(Embodiment Cognition)。例如黑人身體被性化,物化的身體如何理解被上主創造的心意?[4]傷殘的身體讓我們反思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定義,如何否定人的價值?[5]沒有任何認知先於我們的身體經驗,信仰,上主心意如是。


縱使環境難熬,耶穌基督也曾藉肉體,痛苦地犧牲;

讓我們每天有意識地一呼,一吸,好好覺察外在的一花一草,身體的反應。

願我們更看重感受與反應,與世界連結,更認識環境和自己,從中找到上主的美意和愛眷。


“The Body in relation is the site of divine becoming.”[6]



延伸閱讀:

1 出自《純粹理性批判》,可參考謝舜:《神學的人學化:康德的宗教哲學及其現代影響》頁32-33。 2 見附圖一。

3 可以參考《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一書。

4 Darnell Moore, “Theorizing the ‘Black Body’ as a Site of Trauma: Implications for Theologies of Embodiment,” Theology & Sexuality 15, no. 2 (2009): 175–88, https://doi.org/10.1558/tse.v15i2.175. 5 Deborah Beth Creamer, “Embracing Limits, Queering Embodiment: Creating/Creative Possibilities for Disability Theology,” Journal of Feminist Studies in Religion 26, no. 2 (2010): 123–27, https://doi.org/10.2979/FSR.2010.26.2.123.

6 Punt, Jeremy. 2005. “Paul, Body Theology, and Morality: Parameters for a Discussion.” Neotestamentica 39 (2):372.

圖一




曲者的話︰ Emily Lee@Double Plus Ungood

作曲主題:感覺輕鬆。


以上是我收到的作曲指示。在創作此曲之時想著:既然要讓人感覺輕鬆,作曲時自己輕鬆的話,應該會更快入狀態。適逢當時面對生活及身份上的轉變,發現即使我刻意營做一個放鬆的氛圍,自己依然繃緊,不在狀態。


直至到一個涼風輕吹的晚上,我在等車回家聽歌發呆時,看到落葉被微風吹起,伴隨著電車駛過的路軌聲及雞蛋仔的飄香,這刻竟然在繁華鬧市中找到我尋覓多時的一絲平靜,要不是我發呆四處張望,都未必會留意到這些日常生活的細節,用五感感受身邊的事物,原來比起強求自己放鬆更容易感受到其中的美好,便決定將這次的體會放入曲內。


創作開初便決定用密集的旋律營造急促、喘不過氣的感覺。音調上亦用了Major 及Circle of 5th in Parallel Minor 交替,表達從生活細節中感受當下,及後帶著領悟回到日常的體驗。Chorus 繼續沿用大調及密集的旋律,但整體的音域較Verse 及Pre-Chorus的闊,呈現較歡快的感覺。

開放自己,讓身體感受當下,或者你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延伸閱讀:

1 Murray, D. L. (2020). Soul. United States; Walt Disney Studios, Motion Pictures. Retrieved 2023, from https://movies.disney.com/soul 2 Wordsworth, W. (n.d.). Lines composed a few miles above Tintern Abbey,... Poetry Foundation. Retrieved March 10, 2023, from https://www.poetryfoundation.org/poems/45527/lines-composed-a-few-miles-above-tintern-abbey-on-revisiting-the-banks-of-the-wye-during-a-tour-july-13-1798



MV及編曲的話︰ Sunny Lai@Double Plus Ungood

當收到Emily的Demo後,Pre-Chorus所使用的minor circle of 5th, 使該段以搖擺節奏(Swing)襯托成了不二之選。

然後正歌及副歌則以拉丁節奏Bossa Nova對比之,兩者的交替成了有趣的對比:若獨立分開兩種風格視之,Swing與Bossa Nova均可算是比較輕快,營造的氣氛也比香港流行曲經常出現的慢歌(Pop Ballad)輕鬆。可是,一旦兩種節交替出現,竟給人急促、不斷向前衝的感覺,彷彿正在呼應香港人的生活節奏。


如此喘不過氣來的節奏,在第三節副歌終於被從未出現過的鋼琴打斷,以比較緩慢及自由(rubato)的節奏襯托之,正正對應著歌曲的主旨,在煩囂急躁的生活當中,更應感受身體,享受上帝所創。


MV則簡單地陳述了典型香港人的生活,雖然往往看似令人窒息,但其實只需多以感官察看生活上的小細節,簡單如一嘏頓午餐,身體給予的反應,也許意想不到地美好呢!




257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